当然,杜先生本人严格区分宗教与宗教性。
[95] 张载:《正蒙·乾称篇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中华书局1978年版,第64页。[60] 黄玉顺:《超验还是超凡——儒家超越观念省思》,《探索与争鸣》2021年第5期,第73–81页。
它不是从外面加之于我的,而是我自己发现的,我自己能够理解的,我将此变成一种信仰。这是与外在超越(external transcendence)相对的,乃是牟宗三先生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种中西比较模式。[⑧] 例如,如果人类社会正在由前现代社会转变为现代性社会,那么,我们就应当去适应这种客观趋势。黄玉顺:《天吏: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——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》,《文史哲》2021年第3期,第86–103页。强调积极制礼一面的思想则是礼有损益[36],乃是强调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变革的内在价值根据,这更加高扬人的内在主体,而成为儒家正义论的原理。
除反思外还需有一个内在的意识,即良知。[71] 杜先生在这里所肯定的儒家这个一脉相承的观念,笔者非常认同:内在精神的深刻的价值乃是来自于天的。中国哲学应被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,而非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。
§7 人因知思名言而能离开自己,又因此常背离其所是。礼家言礼有三本,就说到这个意思:天地者,生之本也。逝远是离开,复反是回归。增益损减的偏执,遮蔽人心之明觉,远离存在之本真。
(《大戴礼记·礼三本》)人类的生命源自天地,自然可以说就是人类的家。故人须以诚之或思诚的人之道的方式,以保持和实现其自身作为天之道中的存在。
参见李景林《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》,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2007年第1期。物质主义执着于差异实存的私己性一端而无视超越性的意义,其对声色犬马感性对象的执着追逐,常陷自己于一种恶的无限和生命的无常。一种可以称作物质主义。感应,则即物、我之关系而言。
我们曾说,人类的生命源自天地,自然可谓是人类的家。老子所谓大曰逝,逝曰远(逝者,行也)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) 参见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上卷,贺麟、王玖兴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,第137页。礼文之反本复始报本反始,达成终极关怀和超越之实证的意义,乃通过亲亲、法祖而敬天这种由近及远推扩的普遍化方式来实现。
因此,人无法直接重回自然或婴儿的状态。在前述家亲亲对于个体之根源性的意义上,亲亲敬长之情,又被表述为忠恕推扩之始。
参见李景林《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》,《哲学研究》2009年第2期 参见弗洛姆《逃避自由》,刘林海译,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。孝子之成身,即是通过亲亲之爱作为其自爱与爱人、爱物的普遍之爱的自身中介,以达天人合一的方式来实现的。
人把出生的地方看作家,是因为人有能力离开他那出生之地。此与《礼记·大学》把明明德于天下溯至治国齐家修身的思路是一致的。文明的发展,亦常能离而不远,在进止或文质之间,保持一种平衡性的张力关系。此自身同一之包含自身区别,源于人的知思。婴儿的成长,对于人类之存在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。孔子自称好古敏以求之者,曰: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哲学表现为一种回家的冲动、回家的尝试或对回家道路的探寻。而人的实存,原生于家,其心之所发,最切近者莫过于亲亲。
柔上而刚下,二气感应以相与…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于是,人各自师其心,自贵相贱,自是相非,作好作恶,而远离其道与存在的根据,种种人伪遮蔽,亦由此而生。
其注重家及其亲亲的情态实存,并非仅将人的存在置于家和亲亲的狭隘领域,而是通过家的意象和亲亲的情态性拓展,赋予人的存在以一种差异互通的精神。人身原出于父母,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,此超越自身而及于他者的指向,当然首先表现为植根于家的亲亲之情。
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知止并非否定文明,亦非止步不前,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,保持一种张力和平衡,把文明保持在其自身的根据和限度内。另一方面,它同时又是一个向内不同层次的差异化过程,个体亦由此而获得实存性的奠基。盖名者所以辨物,殊方异类,厚薄远近,尊卑上下,由是以分。
《老子》三十二章亦说:道常无名,朴虽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因此,人类存在的实现,亦必在其前行的运动中,本然地涵具一种回归自身本原的向度。
而此敬天法祖,更准确地说,实则是由法祖而敬天。人之知、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,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,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。
中国哲学即在此种意义上理解人的存在,表现了一种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思想进路。感受,乃即身(即前文所谓我的当身实存)而言。
不过,这普遍性和共在性,并非某种抽象的共同性或同质性。中国哲学所给出的家的意象,对于理解人的自我认同及其生存的处境,理解人与自然的本质性关系,具有形上学的普遍意义,同时,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《孟子》则说:诚者,天之道也。诚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
个体的生命,源自父母先祖,家庭、家族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家。自然为人文创制之所据,亦规定了人文之合理性的界限。
§1有关中国哲学的家或家哲学的讨论,是近年学界的一个热点。前引《大戴礼记》礼有三本之说,表现了一种敬天法祖的观念。
此始制有名或礼始于脱的文明初创,乃因乎天地自然之条理分际,在文明的初始形式中保有着人类自然生命的整全性。动物由雌雄媾会而生,长则与父母觌面而不相识,不能离开其出生之处而成为独立的个体,故只有雌雄阴阳,而没有父母;只有种群,而不能有家。